陳志峰老師
德育先行 品格為重
受訪老師:陳志峰老師(陳)
訪問拍攝:王大為牧師(王)
文字整理:區正岳,何家俊,張宇翔,梁卓熙,陳嘉希
錄影地點:基督教教育處
王:請問你是何時接觸基督教?
陳:我是初一入讀培正母校,初中時已接觸基督教。我記得當時學校有舉辦團契,還有很多課外活動:如籃球,乒乓球。我生性比較好動,年少時參加團契的同學大都比較文靜,感到宗教團體與我的個性格格不入,於是便沒有主動參加。後來有同學主動邀請,我都有參與團契的一些義務工作,印象最深刻就是協助學校製作詩歌集。回想起來,中學六年光景,我都參加過一些佈道會,也嘗試鼓起勇氣信了主,牧師送了一本新約聖經給我。可是因為根基不深,我當時沒把宗教放在心上,只是有些有趣的活動才參與。總括來說,基督教在我中學階段沒有佔有很重要的地位。後來進入社會工作,加上回歸母校擔任教席,我又重新接觸宗教。記得第一年任教,我就當上了高一年級的班主任。班上有位同學情緒不太穩定,年輕的我覺得有責任去照顧她,所以我嘗試去暸解她的背景,發現她沒有很多興趣,但卻積極參加宗教小組。我記得當時的團契負責人就是黃嘉儀姑娘,跟她商討之下,黃姑娘鼓勵我也一起參加小組,透過小組與那位同學進行更深入的交流,也許能夠幫助她也說不定。就這樣,我們就一起參加小組活動,最初人數不多,中途有些同學加入,我就和黃姑娘一起擔任小組導師。在過程中,黃姑娘給了我很多宗教訊息,於是我便在她的鼓勵和牧養下決志信主。兩年後,就在黃姑娘的教會──協基會活泉堂受洗,成為基督徒。
王:當年培正的基督教氣氛如何?
陳:憑記憶,我在讀培正時,宗教氣氛比較好,很多同學都主動參加團契,積極分子更常常主動邀請我們這些「邊緣分子」參加團契,甚至到教會崇拜。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牧師、傳道都是籃球高手,而我又喜歡打籃球,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球技。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,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少有關耶穌的信息,這令我更了解基督教義。但到我在培正任教十年的時間裡,基督教氣氛不是很濃厚。雖然我沒有甚麼實際數據,但我感受到,同學會比較少主動邀請其他同學去團契、返教會。而我和黃姑娘的小組最後也無以為繼,即使我們如何鼓勵同學參加,他們都只是給老師面子,去一次、兩次,所以我感受到氣氛並不比從前活躍。但當我離開培正後,看到現在成立了「基教處」,學校又辦了教會,這是以前沒有的,所以我估計現在的宗教氣氛會比較好吧!
王:在你從事教育過程中,如何看待基督教對教育的貢獻?
陳:幾百年前有很多外地傳教士來到澳門傳教,而當時他們用很特別方式傳教,就是用文化交流的形式,把真理傳到中國。就如很多傳教士帶者數學、天文學、物理學等知識東來傳教,所以教育就在傳教過程中變得舉足輕重。而當時天主教傳教士就辦了澳門第一所西式高等學府──聖保祿學院,即如今的大三巴遺址山腳。自此以後,天主教教會便承擔了大量澳門教育的工作。直到馬禮遜以澳門作為傳教的踏腳石,不少基督新教的人物東來澳門,新教開始影響澳門教育。而在1900-2000年教育發展中,我認為分開三大類不同背景的學校:傳統華人民辦學校、官立學校、教會辦學校。而教會辦學校當中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學校。所以基督教對澳門教育功勞是不可以抺殺的。因為澳門很多間重要的學校也有宗教背景,不少歷史悠久的澳門學校也是教會興辦的,就如粵華、慈幼。而在抗日戰爭期間,很多學校從廣州南移澳門逃避戰火,當中有很多宗教背景的,例如培正、協和、嶺南。所以教會對澳門教育發展來說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。
王:教育和宗教結合,有何利弊?
陳:每個教育體系當中也會分不同流派,而它們也有其不同的教育哲學觀念。而我認會好的教育是以育人為主,傳授知識次要。而我認為教會學校和我的理念較為相近,我個人認為讀書好的同學,未來的發展不一定比讀書差的好,所以我認為品格才是最重要的。老師教授知識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在於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。就如以前曾教我國文的林老師為例,以今日的教育角度來看他的教學方法沒有任何特別之處,沒有生動的語言,也沒有鮮蹦活跳的例子,只會依書直說,但為何林老師獲得我們最誠摯的尊重呢,這是因為他用心對待學生,永遠把我們放在他心中的第一位。關心學生不是憑一張嘴,而是發自內心的,林老師給我們的接納、包容、愛護、關懷、鼓勵,對我們來說是終生受用的。當我們做錯了事情,林老師耐心為我們分析,動之以情,說之以理,教導我們做一個有品德、有情操的人。直到今天,我從事教學工作多年,都以林老師那關懷學生作為學習的榜樣,時刻提醒自己,不要辜負林老師對我的教導,也不要辜負他對我的期望。林老師也是一位基督徒,但不幸在數年前息勞歸主,他們的精神仍然深深影響著他曾教導過的同學。每次想起品格,我就不期然想起林老師。我認為人的品德很重要,而品格的養成大於一切,我覺得宗教能教好我們的品德,聖經常教我們做好人,所以我認宗教教育是利大於弊的。
王:你也把孩子送到母校受教育,而你對自己的小朋友又有甚麼期望呢?
陳:我們夫婦倆並沒有期望要把孩子養成怎樣怎樣的人,只希望他能快快樂樂地成長就可以了。但有一點我們很堅持的,就是孩子一定要有品格,要有道德。我們給孩子取名「祟正」,就是希望他能夠崇尚正義,行正直的事。我們常常對孩子解釋他的名字是一份禮物,是父母祝福他以後在社會上能夠成為一個正直的人,這個才是我們送給他一生一世的禮物。因此,我們所期望的不是這孩子有多出色,平平凡凡已經很好了,我們只希望他是一個正直的人。我是在母校長大的,也在這裡任教十年,對母校有深厚的感情。我們很認同母校以德育先行,「至善至正」的校訓就彰顯了品德的重要性。這是我把孩子送回母校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原因,也是母校一百二十年來受人稱頌最主要的原因。
王:還有其他補充嗎?
陳:我希望大家學弟學妹也能本著母校的校訓,成為一個正直、正義,能關心別人的人,因為在這裡不乏成績優秀的學生,但是社會上需要更多有道德的人,這樣社會才會進步。